距离2021年教育学考研初试越来越近,文都比邻教育学考研教研团队为大家带来2021年教育学311统考考研真题预测完整版。帮助考生考前熟悉教育学311考研知识脉络。下面是2021年教育学311考研真题预测之教育学原理第5-7章,包括考情分析及真题预测,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2020考研,备战2021考研的同学也可以作为参考。

  第五章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一、考点指南

  本章在教育学考研中属于次重点的章节。

知识点 题型 考查年份 频次
教育目的的概念 辨析题 2008 1
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选择题 2014 1
论述题 2013 1
内在目的论与外在目的论 选择题 2015、2018 2
教育准备生活说与适应生活说 选择题 2010、2012 2
论述题 2011 1
马克思主义关于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选择题 2009、2013、2017 3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选择题 2018、2019 2
我国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选择题 2011、2016、2017、2020 5
全面发展教育 简答题 2014、2019 2
培养目标 辨析题 2007 1

  二、考情分析

  通过分析311学硕近十几年(2007-2020年)的真题,可知:第五章的考查题型多样,考点分布相对集中。

  以辨析题考查“教育目的的概念”,以选择题、论述题的形式考查“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其中要特别注意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可与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马恩教育思想、杨贤江、苏霍姆林斯基等知识点做学科整合。

  因此,在剩下的备考时间里,我们建议考生在对相关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相互关系理解透彻、记忆牢固的基础上有所侧重,把握重点。

  三、真题预测

  1.斯宾塞认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提出了“教育准备生活说”。与之对应的是杜威提出的()。

  A.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 B.外在教育目的论

  C.内在教育目的论 D.教育适应生活说

  【答案】D。

  2.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会人们怎样生活,教会他们运用一切能力,做到“对己对人最为有益”。这反映的教育目的论是()。

  A.教育本位论 B.个人本位论

  C.教育准备生活说 D.教育适应生活说

  【答案】C。

  3.将个体发展所依赖的社会条件无限夸大,认为个人的发展完全取决于社会的是()。

  A.神学教育目的论 B.个人本位论

  C.教育无目的论 D.社会本位论

  【答案】D。

  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是()。

  A.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B.德智体全面发展

  C.人的独立个性全面发展 D.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答案】A。

  5.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素质教育 D.加强现代人文教育

  【答案】A。

  6.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出自()。

  A.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B.1995年《教育法》

  C.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

  D.1986年《义务教育法》

  【答案】C。

  7.下列各项不属于教育目的制定的客观依据的是()

  A.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C.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 D.文化背景

  【答案】C。

  8.“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出自()

  A.《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B.《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国务院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答案】A。

  9.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会人们怎样生活,教会他们运用一切能力,做到“对己对人最为有益”。这反映的教育目的论是()

  A.教育本位论 B.个人本位论

  C.教育准备生活说 D.教育适应生活说

  【答案】C。

  10.辨析题:教育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相对立的。

  【答案要点】

  (1)该观点是错误的。

  (2)实质上,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它意味着人的高尚的思想信念、道德品质、审美情趣、智力发展以及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有机结合,使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力量、能力、热情和需要的完美和谐,使人的身与心、灵与肉、情与理、才与德、个性与社会性等方面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健康发展。

  (3)全面发展不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实际上,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人的个性发展总是和全面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全面和谐的发展,也不会显示出完美的个性,也不会有个性的很好发展。德、智、体、美等各种素质在个体身上的和谐发展,正是个性完美发展的表现。

  (4)综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相对立的”观点是错误的,二者并不矛盾。

  11.简答题:简述我国的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

  【答案要点】

  (1)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2)在教育目的“为谁培养人”的层面上,“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这一基本精神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指引着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培养、造就各方面的人才,为社会主义的经

  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我国教育目的所要求培养的人才,都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建设者”和“接班人”。

  (3)从教育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层面上,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就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同时,还要注重全民族素质。全民族的素质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

  12.简答题:简述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的关系。

  【答案要点】

  (1)全面发展教育,是对含有各方面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是由多种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点的教育所组成。

  (2)全面发展教育通常是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综合实践活动构成。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处于引领的地位。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智力。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生理基础。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实践活动同样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综合应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的教育。

  (3)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各育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辩证统一。一方面,各育之间不可分割。另一方面,各育间不能相互代替。在处理各育之间的关系时,要避免只注重各育之间的联系性和相互促进性而忽视各育的独特功能;只注重各育的区别和不可代替性而忽视各育相互促进的作用,甚至把它们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到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坚持五育并举,使其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第六章  教育制度

  一、考点指南

  本章在教育学原理中属于次重点章节。

知识点 题型 考查年份 频次
教育目的的概念 辨析题 2008 1
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选择题 2014 1
论述题 2013 1
内在目的论与外在目的论 选择题 2015、2018 2
教育准备生活说与适应生活说 选择题 2010、2012 2
论述题 2011 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选择题 2009、2013、2017 3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选择题 2018、2019 2
我国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选择题 2011、2016、2017、2020 5
全面发展教育 简答题 2014、2019 2
培养目标 辨析题 2007 1

  二、考情分析

  通过分析311学硕近十几年(2007-2020年)的真题,可知:第六章的考查题型相对单一,考点分布相对分散。

  以选择题考查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本章重点考查现代学制中的“双轨制”。“我国学制”以选择题、简答题的形式考查。在“现代教育制度改革中”重点考查“终身教育”的相关内容,今年很可能考查辨析题,请同学们特别留意。另外,建议考生关注与现代教育制度改革部分有关的时事热点进行备考。

  三、真题预测

  1.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学制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是()。

  A.重建和完善单轨制学制 B.重建和完善双轨制学制

  C.重建和完善分支型学制 D.学习西方学制

  【答案】C。

  2.双轨学制最 早产生并大量实行于()。

  A.西欧 B.苏联

  C.美国 D.中国

  【答案】A。

  3.教育制度的主体是()。

  A.学校教育制度 B.教育体制 C.社会教育制度 D.业余教育制度

  【答案】A。

  4.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教育制度就不同,这这说明教育制度具有()。

  A.客观性 B.强制性 C.历史性 D.教育性

  【答案】C。

  5.有关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说法正确的是()

  A.教育目的包含了教育方针

  B.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C.教育方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制定

  D.教育目的是实施教育方针的途径

  【答案】C。

  6.学制中开始设立各种职业学校,这表明学制受()的制约。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状况

  B.人口状况

  C.社会制度

  D.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答案】A。

  7.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制定或废止教育制度,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这说明教育制度具有一定的()

  A.客观性 B.强制性 C.价值性 D.教育性

  【答案】A。

  8.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答案】D。

  9.辨析题:终身教育就是学校教育后所接受教育的总称。

  【答案要点】

  (1)该观点是错误的。

  (2)所谓终身教育,是指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获得学习的机会。在时间上,学习不再是局限于青少年时代或人生早期的活动,而是贯穿于人的毕生,学习和教育是每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成为整个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空间上,学习不再局限于学校这样的专门教育机构,而是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如企事业单位、乡村、街道、图书馆、展览馆、文化站和家庭,从而形成社会、家庭、学校相互联系的教育网络。因此,终身教育意味着“学习(学校)的社会化,社会的学习(学校)化”。

  (3)综上,终身教育并不是学校教育后所接受教育的总称。

  10.辨析题:美国19世纪的学制是双轨制。

  【答案要点】

  (1)该观点是错误的。

  (2)19世纪的美国,在快速发展的经济条件和在美国这种没有特权传统的文化历史背景下,美国原来的双轨制中的学术性一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育,就被在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的群众性小学和群众性中学所湮没,从而形成了美国的单轨学制,其特点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

  (3)双轨制是西欧的教育体制。在18—19世纪的西欧,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及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影响下,由古代学校演变来的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和新产生的供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的群众性现代学校,都同时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于是就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简称双轨制: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联结的中等职业教育)。

  (4)综上,该观点是错误的。美国19世纪是单轨制,英国是双轨制。

  第七章  课程

  一、考点指南

  本章是教育学考研中重点考查的章节之一。

知识点 题型 考查年份 频次
课程的概念 辨析题 2010 1
古德莱得课程分类 选择题 2008 1
课程理论 选择题 2007、2011、2012、2014 4
简答题 2013、2015 2
课程类型 选择题 2009、2011、2013、2016、2017、2020 6
辨析题 2018、2020 2
简答题 2008 1
课程目标的概念 选择题 2016 1
课程目标的依据 简答题 2007 1
泰勒目标模式 选择题 2007、2009、2011、2018 4
布卢姆目标分类学 选择题 2009、2016、2017、2019 4
简答题 2016 1
课程评价模式 选择题 2010 1
课程组织 简答题 2014 1
课程实施取向 选择题 2015 1
论述题 2020 1
课程改革 论述题 2019 1

  二、考情分析

  通过分析311学硕近十几年(2007-2020年)的真题,可知:第七章的考查题型多样,考点分布相对分散。

  第七章中,考查的题型具有多样性,考点主要分布在“课程与课程理论”“课程类型”“课程编制”上。以单项选择题、辨析题、简答题考查“课程与课程理论”;以单项选择题、辨析题、简答题考查“课程类型”;以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考查“课程开发”;“课程改革”还未考查过。但是,“课程改革”既是教育学原理中的重要内容,又与当前的教育实践紧密相连,不排除今年出题的可能性,考生要特别注意。

  三、真题预测

  1.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答案】D。

  2.目前中国基础教育教学中使用的课程主要是()。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科学课程 D.人本主义课程

  【答案】A。

  3.下列不属于学科课程特点的是()。

  A.课程内容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选择和安排

  B.强调多学科的联系和综合

  C.重视学科内容的内在关联

  D.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答案】B。

  4.课程的一般结构是()。

  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B.课程总目标-领域目标-学科目标

  C.课程目的-课程评价-课程实施

  D.知识-经验-活动

  【答案】A。

  5.以下几项中课程理论与其代表人物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A.改造主义课程论——泰勒

  B.存在主义课程论——布拉梅尔德

  C.后现代主义课程论——杜威

  D.学科中心课程论——布鲁纳

  【答案】D。

  6.目前在我国高中及部分小学,初中所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就其主要性质而言,是一种()。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经验课程

  【答案】A。

  7.环保宣传单位下属的一所小学专门开设了一门与环保有关的课程,向本校学生宣传环保意识这门课程属于()。

  A.综合课程 B.隐性课程 C.校本课程 D.地方课程

  【答案】C。

  8.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实现预定的课程计划的程度,实现程度高,则课程实施成功,实施程度低,则课程实施失败。这种课程实施取向属于()。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创生取向 D.研究取向

  【答案】A。

  9.把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内容整合在一门课程中,加强学科联系,但不打破学科界限。这种课程属于()。

  A.活动课程 B.核心课程

  C.相关课程 D.融合课程

  【答案】C。

  10.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纲要(试行)》,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

  A.课程大纲B.教学大纲C.课程标准D.教学参考书

  【答案】C。

  11.局限于科学-实证主义课程评价观的弊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主观印象为主,客观性不够

  B.强调环境中的非典型情况

  C.局限于可以测量的目标,忽视难以测量的重要目标

  D.难以归纳评价结果

  【答案】C。

  12.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是指()

  A.教学大纲 B.课程标准

  C.课程方案 D.课程大纲

  【答案】B。

  13.布鲁纳指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据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A.存在主义课程论 B.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C.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D.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答案】B。

  14.慕课(MOOC)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发源于过去的那种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下列哪项不是它的特点()

  A.远程课程B.在线课程C.大规模D.网络课程

  【答案】A。

  15.辨析题: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是完全对立的。

  【答案要点】

  (1)该观点是错误的。

  (2)学科课程也叫分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3)活动课程也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了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

  (4)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是相辅相成的,学科课程的开展有利于活动课程的进行,为活动课程的实施奠定一定的知识理论基础,活动课程的实施也可以将学生所掌握的学科课程进行加深,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成为更加“完整的人”。因此,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完全对立起来是错误的。

  16.辨析题: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答案要点】

  (1)该观点是正确的。

  (2)教育目的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狭义的教育目的一般指国家对培养人才要达到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遵守的总要求。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它是属于各级各类学校的。

  (3)课程目标是课程计划中各个学习领域,或这些领域之下一些具体的科目所规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应达到的要求(或标准)。教学目标是教学者在教育教学(或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教学任务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它是属于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如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4)综上所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是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17.简答题:简述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

  【答案要点】

  (1)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包括经验主义课程理论的一些方面以及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等。代表人物主要有杜威、罗杰斯和马斯洛等。

  (2)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学生是课程活动的中心。学生应该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课程设计要以学生的兴趣和活动为基础。

  ②课程教学中要重视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强调课程的个人意义,强调意义学习,重视个人经验和感受在课程学习中的作用。强调人的认知发展和情意发展的统一,并要求突出课程的情意基础。

  ③设置并行和“整合”课程,着眼于整体人格的发展。课程的设计重视培养学生人格整体的多方面发展。

  (3)经验主义课程看到了学科中心主义的不足,看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对于现代课程的改造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但是,由于它过分注重经验,强调心理逻辑,重视实用性,以致于对于知识的系统性,学科自身的逻辑性、学术性照顾不够,具有浓重的实用主义和自然主义色彩。

  18.简答题:简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大具体目标。

  【答案要点】

  (1)新课程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有以下六大具体目标:

  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④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⑤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⑥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19.简答题:简述泰勒的课程原理理论。

  (1)泰勒认为,课程原理是围绕四个基本问题组成和运作的:①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②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③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④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2)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或阶段是:

  ①确定教育目标。首先,必须考虑学生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学科专家的建议等多方面的信息;其次,用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对已选择出来的目标进行筛选;再者,使用陈述教育目标,使每一个教育目标包括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

  ②选择学习经验。第一,为了达到某一目标,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第二,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教育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第三,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有关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第四,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第五,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结果。

  ③组织学习经验。在组织学习经验时,应遵守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其中,连续性是指直线式地陈述主要的课程要素;顺序性是强调每一个后续经验以前面的经验为基础,同时又对有关内容进行深入、广泛地展开;整合性是指各种学习经验之间的横向关系,便于学生获得统一的观点,把自己的行为与所学的课程内容统一起来。

  ④评价结果。教育评价至少包括两次评估:一次在教育计划早期进行,另一次在后期进行,以便测量在此期间发生的变化。评价结果应该是反映学生目前状况的一个剖析图。

  20.论述题:论述影响课程改革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要点】

  (1)政治因素

  ①影响课程目标的厘定。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具体化,统治阶级根据自己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从政治上制定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②影响课程变革的内容选择。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编制要依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将社会文化加工、改造为学校课程内容的标尺,它们集中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

  ③制约着课程的编制过程。教育内容在具体化过程中常常以课程标准、教学计划亦称课程规划和教材的形式表现出来。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和教材的编写都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2)经济因素

  ①经济领域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制约课程目标。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②经济的地区差异性制约课程变革。各国的课程发展不一样。在一个国家内部,由于历史、地理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各地经济发展也不平衡。

  ③市场经济与课程变革。主要表现为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课程目标综合性、课程结构的优化。

  (3)文化因素

  ①文化模式影响课程变革。文化模式要求课程变革时考虑民族文化背景、语言特色及教材的乡土性。

  ②文化变迁影响课程变革。文化变迁是指文化内容或结构的变化,通常表现为新文化的增加和旧文化的改变,亦即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传播或文化自身的创造。文化变迁要求课程变革时要做出相应调整。

  ③文化多元影响课程改革。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要求课程变革时要考虑不同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少数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4)科技革新

  ①制约课程变革的目标。科学技术的时代意味着知识正在不断地变革,革新正在不断地日新月异。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是学校课程的两大主题目标。

  ②推动课程结构的变革。科技革新不仅制约着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在整个科学领域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而且伴随着学科门类的持续变化,课程结构对科技的变革也有很大的依从性。

  ③影响课程变革的速度。在教育发展史上,课程一直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课程变革的速度是不平衡的。这正是因为科技变革的影响。

  (5)学生发展

  ①课程的本体任务是促进个体的发展,因此课程变革必须兼顾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满足学生认知阶段的基本需求,在课程设置上要力求兼顾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基础课程与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化、自由主动的发展。

  ②最近发展区是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以上为2021年教育学311考研真题预测之教育学原理第5-7章,第5-7章是教育学考研真题考查的次重点。文都比邻专注于教育学考研和心理学考研辅导,考研初试后,文都比邻官网还会推出真题解析和复试指导专题。欢迎持续关注。关注微信公众号「文都比邻教育学考研」,及时了解考研动态,文都比邻更多优惠课程等你加入。

  相关推荐

  [汇总]2021年教育学311统考考研真题预测完整版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