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人物周刊为大家介绍了年少有为的青年小伙——朱熹,今天文都比邻教研老师继续为大家带来与他相关的人物:朱熹“小迷弟”——王守仁。文都比邻 教育学教研组定期更新2022教育学考研人物及考点介绍,看看他们之间又有什么故事和火花产生吧。 

  相关推荐:[汇总]2022教育学考研人物及主要考点介绍

  一、人物介绍

教育学考研人物,教育学考研考点,教育对人发展作用王守仁

  王守仁(1472—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21岁中浙江乡试,28岁举进士,曾任刑部主事、兵部主事等。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上疏援救戴铣等而得罪宦官刘瑾,被谪为贵州龙场驿丞。

  刘瑾被诛后,王守仁先后任庐陵知县、南京刑部主事、考功郎中、南京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等职。正德十四年,他率兵平息宁王朱宸濠在江西南昌发动的叛乱。他概括他一生干了两件事:“破山中贼”、“破心中贼”,并深感“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十六年,升任南京兵部尚书(属闲职),受封“新建伯”,死后谥号“文成公”,从祀孔庙。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命题,创立了与程朱理学相径庭的“阳明学派”(亦称“姚江学派”、“王学”)。

  其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中叶以后曾广为流行,并曾流传到日本,对明治维新产生过积极影响。

  王守仁从34岁起,开始从事讲学活动,直至去世,前后历时23年。其中除6年(1522—1527年)是专门从事讲学之外,其余均是一面从政,一面讲学。

  早在弘治十八年(1505年),王守仁就开始讲学授徒,倡言“身心之学”,叫人“先立必为圣人之志”。

  他与翰林庶吉士湛若水(1466—1560年)结交,“共以倡明圣学之事”。在他被贬谪龙场后,开创“龙冈书院”,后在贵阳的书院任主讲。

  在北京、江西和南京做官期间,曾兴办社学,修建濂溪书院、阳明书院,又集门人于白鹿洞书院,还在浙江设立稽山书院,从事兴学、讲学共二十三年。

  尤其在他五十岁后从嘉靖元年到六年期间他曾专门在稽山书院、龙泉寺中天阁聚众讲学,从事著作。

  当时四方游学之士多集合于余姚一地,听讲者不断增多,“环坐而听者三百余人”。可谓盛极一时。

  正德七年,他与徐爱同舟返乡,在舟中与之讲论《礼记·大学》宗旨。

  诚然,王守仁如此热心设学、讲学,其目的一是为了传播自己的学说,二是为了对民众加强封建伦理道德教化,即所谓“破心中贼”。

  但在客观上,对于明中叶以后书院的发展,讲学之风的兴起,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正如沈德符在《野获编·畿辅》中所云王新建(即王守仁)以良知之学,行江浙两广间,而罗念庵、唐荆川诸公继之,于是东南景附,书院顿盛。”

  王守仁的学术和教育思想,不仅在中国影响很大,而且远播海外;弟子门人遍布各地。

  他的著作有《王文成公全书》38卷,主要教育著作有《答顾东桥书》、《稽山书院尊经阁记》、《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教约》等。

  其中反映教育思想的主要有《传习录》、《大学问》等。

  二、轶事典故

  朱熹的“铁粉”

  弘治二年18岁的王阳明离开江西带着新婚妻子回老家余姚,在旅途之中,他拜访了程朱理学派的理学家娄谅,交谈中,他提出了心中的疑惑,怎样才能成为圣贤呢?

  娄谅曰,格物穷理,王阳明欣喜若狂,他认为自己终于找到了答案,回家后,他努力读程朱理学派的书,王华开心之至。

  然而有一天怪事发生了,其父黄华看到儿子正呆在自己的花园里,看着一只竹子发呆,一动不动。父亲走上前去,奇怪地问道,你在干什么?

  儿子头都不动的轻声道,不要吵,我在参悟圣人之道。

  格竹的打击使他想:也许圣贤各有定分,不是人人通过格物都可以做得来的吧!我还是去写诗、做文章,随俗就世罢了。

  但是过了几年,当王阳明学过了辞章、兵法等技艺,仍感到不满足,又重新回到了求贤至圣的老路上来,因为他读朱熹的书忽然又有新的发现。

  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

  于是重新调整了读书方法,从而对朱熹的格物穷理有了一些新的体昧。但他终归觉得,所谓“格物”,物在外,而“穷理”,理在于心。

  若以方寸之心,去穷格天下万事万物之理,怎么能穷尽得了?岂不是心和理分作两处?

  再者,如果说一草一木都包含着理,怎么能把这种理变成个人的认识,又怎么能靠这样的物理来搞好自身的道德修养呢?

  一连串的问题困扰着王阳明,使他百思不得其解。而他由此对朱熹思想产生的怀疑实际上正酝酿着思想史上的一次大的转折。

  这一转折就学术思想的发展过程来说,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的,这就是:当时被奉为正统的程朱理学已经日渐失去了生命力,造成思想上的僵化和学术上的空疏。

  一些封建社会的上层人物沉迷于朱熹所谓格物穷理、问学致知的为学方法,以此来掩盖道德上的虚伪,全然不与个人的身心修养发生联系。

  王阳明也看到了这种弊病,但是他在思想上对朱熹由信奉到怀疑及至批判,却不是轻而易举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痛苦的摸索过程。

  王华受够了自己儿子的怪异行为,他下达了最后通牒,你想研究什么我都不管,但你必须考中进士。从此他重新捡起了四书五经,开始备考。

  二十一岁第一次参加乡试,就中了举人。随后的会试却两次落榜,痛定思痛,他淡淡地说:“世人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这是因为他的心中有着更大的理想—成为圣贤。28岁那年,王阳明的第三次会试,考中进士,直接被分配去了工部,并认识了李梦阳,整天一起研究文学问题。

  虽过着令人羡慕的生活,却也难逃日益加深的痛苦,而这一痛苦的来源就是成为圣贤。

  三、理论贡献

  1.论教育的作用

  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人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它是以“心学”的观点来阐明这一思想的。

  王守仁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去除物欲“良知”的昏蔽。从积极的角度来说,王守仁又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明其心”,即在王守仁看来,教育的作用在于实现“存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

  基于此,他认为用功求学受教育,并不是为了增加什么新内容,而是为了日减“人欲”。王守仁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心学”基础上的。

  他认为,“良知”人人都有,因此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天赋条件,圣愚的区别仅在于能不能“致良知”,教育是为了去除物欲对“良知”的昏蔽,因此他“不假外求”,而重在“内求”,即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2.论儿童教育

  (1)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指出当时从事儿童教育的老师每天只是督促儿童读书写字,责备他们修身,但不知道用礼义来引导;想使他们聪明,但不知道用善德来培养。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把他们当作小大人,这是传统儿童教育的致命特点。

  (2)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 他主张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身心特点,使他们“趋向鼓舞”,“中心喜悦”。这样儿童自然就能不断的长进,好比时雨春风滋润草木一样。

  (3)儿童的教育内容是“歌诗”、“习礼”和“读书”; 王守仁认为,对儿童“诱之歌诗”,不但能激发他们的意志,而且能使其情感得到正当的宣泄,有助于消除他们的忧闷和烦恼。“导之以礼”不但能使儿童养成威严的仪容和仪表,而且又利于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讽之读书”不但能增强儿童的知识,开发其智力,而且还能“存其心”,“宣其志”,有利于培养儿童的道德观念和理想。

  (4)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王守仁认为,儿童时期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儿童的精力、身体、智力等方面都在发展过程中。因此,教学必须考虑到这个特点,儿童的接受能力发展到何种程度,便就这个程度进行教学。王守仁还认为,儿童教学“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因此教学应该留有余地,“量其资禀”。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其目的虽是为了向儿童灌输封建伦理道德,但他反对“小大人”似的传统儿童教育方法和粗暴的体罚等教育手段,要求顺应儿童性情,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施教,使他们在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等方面得到发展,反映了其教育思想的自然主义倾向。早在十五、十六世纪就提出这一思想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3.儿童教育思想的现实启示

  (1)把儿童当儿童看待,用儿童的标准去要求儿童;(2)注重儿童的道德教育;(3)教育儿童的时候以正面教育为主;(4)培养儿童的全面发展;(5)因材施教,量力施教;(6)对儿童要慈爱、包容。

  四、考试热点

  教育学考研中关于王守仁的考试热点:

  教育学311:

  (摘自2022《教育学阿范题:刷题宝典》试题册p68)

  教育硕士333:

  (摘自2022《教育硕士333阿范题:刷题宝典》试题册p45)

  以上即教育学考研人物及考点介绍教育对人发展作用王守仁,想要了解更多教育学考研院校信息和考研常识,可以持续关注文都比邻官网。具体2022年教育学考研院校直通车课程可咨询在线课程顾问老师。【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