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来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我本科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物理,现在考到了中科院心理所基础心理学方向。成绩是专业课(学硕统考)230分,英语一79分,政治66分,总分375分。曾经觉得研路艰难高不可攀,但是现在回头看看,居然也无知无觉一路走了过来,有时甚至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所以免不了有些感慨和经验想唠叨几句。需要干货的请直接跳过这段。

  一、院校选择

  萌生学习心理学的念头是在初中。那个时候的理由其实就是单纯觉得心理学很神奇,很神秘;当然一开始我也和许多人一样对心理学有误解,以为心理学就是读心术,心理咨询,弗洛伊德和解梦……后来陆续读了一些比较有专业性的科普,渐渐了解了现代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不过对心理学的兴趣依旧未减,也觉得高考时可以报考心理学专业。不过家里人强烈反对,再加上那时我算是比较迷茫,心意并不坚定,此事只好作罢。

  高考时成绩不够好,只能调剂专业,但当时我还有最后机会在可供调剂专业里选一个;当时我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或许有朝一日,我还有机会回去学心理……所以就选了这门可以说算是“分化”程度比较低的基础学科。上大学后跟其他专业相比,我们的自由时间确实很充足,再加上我也并不是十分刻苦(……),这就给了我相当的余地来思考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于是大二到大三期间我决定考心理学研究生,并且正式跟家里提出了这个想法。意料之中的是,家人也仍然持反对意见,但是此时的我已经下定决心,经过不断的沟通,父母也终于被我说通,开始支持我。

  我一开始意向中的学校是北京师范大学。不过复习中途,9月份出考纲时,北师大突然宣布退出统考,又将以英语命题,并且一下给出了让人望而生畏的11本原版参考书目,可以说大大打乱了我的计划,让我一时间不知所措。当时也想过,第一年换考纲,说不定题目不会很难,自己英语又不算差,也可能反而是个机会,而现在回头看看北师的分数线及传出的真题,也未必就考不上;但是由于我是生,专业课的基础并不牢靠,时间又比较紧迫,因而终究没敢冒这个险,与某辅导机构的老师沟通后,商定了心理所作为新的目标。其实现在想想很奇怪,为什么之前一心只把眼光定在高校上,完全没把心理所列入考虑范围呢?大概还是因为对中科院系统不太了解的缘故吧。

  二、初试备考

  要说在前面的是,下面说的都是我个人的经验,不保证效果,请勿照单全收。如果还有点可用之处,请吸取并形成一套自己的复习策略。

  (一)专业课的复习

  专业课的复习,时间紧、任务多、基础弱,我的心得笼统地说有两点:第一,一定要详略得当、统筹兼顾;第二,一定要提纲挈领,脉络分明。

  这两句话听起来简直就是废话,但是要做到真的很不容易。我从2014年3、4月份,也就是大三下开学开始复(yu)习;但刚开始说是“复习”,实际上就是坐在图书馆有一页没一页地翻教材,哪里是重点,哪里不会考,哪里要补充扩展,一无所知;再加上当时觉得时间还充裕,并没有十分专心,因而效率极低,到学期结束只勉强看完了普心、发展、统计,合上书还是一问三不知。于是假期时买了14年的统考大纲、重难点手册、逻辑图,而开始正式复习则要算是大四开学,把大纲、教材、教辅结合起来看,效率才开始。但是到后期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事实也证明许多知识还没复习到位。所以早些开始是很有必要的。

  具体来说,我的首要建议就是知识的组织化和精加工。这个过程不仅是在脑中进行的,更包括笔头上的;不是仅对某处具体知识点,更是对整体结构而言。树状图、流程图、大表格、分类归纳……一切能想到的方法,只要是能够对知识进行重组、有助于理解的过程,都可以使用。我个人使用的方法是制作思维导图,以大纲为骨架,将教材、教辅全部融合到思维导图里:“全部”指的不是仅有标题、脉络,而是精确到每条知识线的末端,所有具体的内容。做完后,统考专业课的所有知识点被浓缩为几十页纸,之后全程都是在拿它复习。我认为这样有以下好处:一方面,和笔记类似的是,其中的每句话、每个字都是我自己亲手打出来的,在录入的同时也会思考字词的含义和词句间的联系,因而能深化理解;另一方面,思维导图又不同于普通的笔记,它的整体结构是以图示的形式来表现的,某种程度上能促进形象化的记忆;更关键的是,这样在复习任何一处知识点的时候,都不是在复习一处孤立的内容,而能随时注意到它在所属章节中的位置,将其作为整体结构的一部分来理解和记忆,非常有助于形成知识体系,这点是我感受的。我使用的思维导图软件是Xmind,操作简单,能建立多种形式的思维导图并随时修改,还可以导出为图片或PDF文件(需破解),方便时时复习,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试试。

  (照片里手写的改动本来都是应该整理进去的,但是到后期实在没时间了,因为一加就要把整个版面改动;但是在前期,这种改动本身也是复习的一部分,因为每次改动都必须要仔细阅读和理解相关的部分,并对内容做一些精炼,才能在改动的同时不失其结构性和有序性)

  我是理科出身,统计和实验对我来说比较“亲切”,测量次之;普心的零碎知识点多些,发展、教育的各种繁杂阶段、理论相对更费力,但无论是哪门课,这种方法可以说都帮了我很大忙。另外对生来说,要尽量搭建“迁移”的渠道。内容也好,研究方法也好,实际经验也好,总之是从自己已经学过的知识中挖掘一切有助于理解这些科目的基石。比如我在看很多心理学实验的时候,就会想到做过的物理实验,虽然内容天壤之别,但一些基本的实验思想是相通的。

  具体到各科目的话,反而感觉没什么太多要说的。普心不要只看“干货”,各种拓展和例子也很重要,看得再细都不过分。统计和实验建议拿多本教材比对着看;发展和教育,还是尽量理解吧,干背真的很痛苦。社心虽然分值低,但是千万不要因此轻视啊!我就是社心这块没好好复习,教材都没翻过,等到考场上一看卷子,心凉了一半……

  (二)公共课的复习

  下面是公共课部分。先不太谦虚地说句,我英语的底子不算差,所以对自己的英语成绩其实并不满意,但考虑到自己花的时间实在不多(除了背单词以外,我一共就做了一遍出的那套历年真题,然后考英语当天中午翻了翻的作文书学习了下结构),基本是靠吃老本,所以也算是付出和回报相符了。那天看到论坛一位大神的经验帖,英语一好像考了81吧,珠玉在前,这里只简单说说。

  关于背单词,虽然无数人说单词不能靠背、效率低blahblahblah,但是如果不是以前的阅读量非常大的话,大纲词还是要背的,否则之后绝对寸步难行。有些同学喜欢用书,有些同学喜欢在线,这个看个人偏好。我是在拓词网进行的,这类在线背单词网站比较方便,但有一点不好,也是我想指出的:在线背单词的题目多数是四选一,即从选项中选出正确意思的“再认”法,这是非常具有迷惑性的。要记得牢,就要拒绝“再认”,确保“再现”,即先不看选项、靠自己回忆出单词的意思,再看选项是否吻合。如果想不起来,即使后来从选项中认出,也要视为没记住。我一开始也是从选项中回忆意思,进展很快,但是渐渐发现忘得也很快。后来自己坚持不看选项完全靠回忆,虽然当时进度慢些,但背下后印象之深刻是此前不能比的。

  另外就是个人觉得结合例句理解单词并背诵会比较容易些,但是我一个同学说例句完全没用,还推荐学弟买没有例句的单词书……所以这个还是见仁见智吧,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对于做题,一个关键点就是注意“逻辑”,个人认为这是能够贯穿英语卷子始终的主题之一。我在刷完形真题时做过简单的统计,出题最多的有四类,与名、动、形三大实词并列的就是关联词(包括连词和表关联的副词),而阅读部分的很多题也是建立在前后语句关系的基础上的。那么考点在何处呢?我的感受是,中文跟英文在许多逻辑表达上具有微妙的差异。比如做完形时,按自己的理解会觉得这里该用这种关联词,但翻答案时却发现是另一种,而且代进去会更通顺;阅读也是一样。有精力的话可以反复读真题和模拟题的文章,可以锻炼出一些语感。阅读题的推论类基本就是同义句改写,不要脑洞开太大,自己瞎推断。作文可以适当多用一些关联词(但别滥用),这样会显得比较有逻辑。建议有精力的话自己分类整理一些表关联的词(组)和句式,比如因果、转折、对比、递进、补充、概括等。

  关于政治,我花的精力和考试成绩都一般,没什么可说的;只是那本“红宝书”,即教育部大纲解析务必要一读再读,说是逐字逐句精读都不为过。我在刷题的过程中,是对完答案后根据题目逐道往回找该知识点在红宝书原文的出处的。另外,考前可以看看老师的时事热点视频,以及最后的:大题认真做,如果实在太懒的话就仔细看看题,找找知识点,然后把答案认真抄一遍。

  至于报班:前面也提到过,我14年9月在某辅导机构报了班。因为我复习起步比较晚,专业基础薄弱,希望有人指点一下。实事求是地说,我认为确实有一定作用,但对我来说并不是决定性的,算是锦上添花吧。笔记的部分其实只要认真研读大纲、教材、教辅,加上勤于思考,自己花些时间都可以做出来。至于其他信息、资料之类的,看到别的帖子说有很多错误和过时的,可能我本人的目标始终比较明确,不需要太多信息,另外也比较固执,一直坚持自己的复习方法,所以在这点上没什么感觉。不过由于我周围没有跟我考相同方向的同学,那阵子也不常上网,所以在机构有辅导员老师答疑这点比较喜欢。但是报班确实不便宜……总之我对此持中立态度,建议还是视个人情况而定。英语、政治完全没报班,认为没什么必要,同学的意见也是如此。

  我的教材和教辅:

  普心: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4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发展: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二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测量:戴海崎,张峰,陈雪枫,《心理与教育测量(第三版)》,暨南大学出版社

  统计:张厚粲,徐建平《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第3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敏强《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第三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实验:郭秀艳,杨治良《基础实验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朱滢《实验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孟庆茂,常建华《实验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另外还有舒华老师的《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多因素实验设计》,主要是为了看不同设计类型的方差分析的部分

  教辅:《心理学考研重难点手册基础备考》、《考研心理学逻辑图》、《心理学统考重难点手册冲刺必备》

  此外还买了跟逻辑图一套的《大纲配套教程》和《考点背诵手册》,不过没怎么用上……

  三、复试备考

  复试部分其实蛮波折的。我当时考完初试感觉特别糟糕,觉得今年完蛋了,所以一出考场就把准考证丢掉了。出分的时候费了好大劲才找回准考证号,看到成绩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甚至想是不是出错了,同时开始担心一旦复试要求准考证怎么办……事实证明并没有,但却有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差错。

  别的学校不清楚,如果有想报心理所的,务必务必在报名之前去心理所网站上看好当年的推免生公示和招生专业名录!因为每年招生的专业(实际上就是导师)和总人数、以及每位导师的招生人数都是确定的,且大部分导师都只招收一名学生;而推免生的面试和录取是先于考研报名的,录取了推免生的导师及专业方向今年很可能就不再招收考生了。我当时完全不知道这回事,就按照自己的意愿报了一个方向和导师,初试后某次浏览网站以前的通知时才发现这位导师已经招收了推免生,也就是没有名额了。因而出分后到复试通知前我都特别紧张,担心会不会因为报错导师而被取消复试资格……好在研办在发复试通知邮件时,同时告知说有几位导师没有上线的学生,之后才自己联系了导师进行了所内调剂,最后算是虚惊一场吧,否则还不知会怎样。虽然这个错误挺弱智的……但也充分说明报名前的信息收集是多么重要,一定要了解自己报考院校的招生模式,并随时关注院校官网的通知。

  (就在写这段时,班里一位推免同学在群里说收到了学校研招办催她交政审表的短信,这才知道还有政审表这回事……OTZ)

  至于联系导师,我觉得是应该提前联系一下。心理所在官网上对所有导师的信息都给得很详细,有些还附了办公室电话,不过第一次联系还是电子邮件比较稳妥;不要说得太多,发一下简历和自述就可以,提前了解下导师的研究方向和文章,这样有针对性一些。有些老师为了避嫌,可能复试前并不会回复邮件,这也没关系。

  另外有个题外话,就是当心骗子!复试前某天跟老师电话联系,说定次日拜访;结果放下电话不久就接到另一来电,刚接起来就说让我明早去他办公室;我问他是哪位,他还说下午刚给我打过电话,我以为是同组的老师(这脑补能力也是强),第二天早上真的去了!早上他打电话问我到了没,我问他办公室哪间,他避而不答,说有事让我稍等;片刻后又来电,说要给领导送红包,问我有没有八千块钱。这时候我才反应过来,便说就剩一百多了。他又让我尽快去凑五千块钱,我说好好好我尽量,放下电话就把他拉黑了……回去跟同学们说了这事,发现班里好几位同学都有此经历,而在心理所复试的同学也一样,大概是跟今年考生信息泄露有关吧。

  言归正传,最后是复试。心理所复试以研究室(认知、社会、健康)为单位进行,包括笔试和面试。

  心理所对于英语向来很重视,初试英语单科线很多年来都是60分。所以笔试也考察英语,形式是文献翻译。今年认知室和社会室只考一段英译汉,时间30 min;健康室加考一段汉译英,共计50 min。英译汉是4选1,汉译英是2选1,应该是从综述、文献摘要或是正文中几处概括句拼接而成,内容不是很深;只是要注意一些术语,尤其是一些生理学的名词(比如脑区之类的)。时间不算特别充裕,所以一开始要尽快选好,后面不会有重译的余地;中间遇到生词或长难句别纠结,先跳过,实在不行就省略一点,写个大意。感觉笔试好像并非十分重要的样子。

  笔试过后就是面试,每人20 min。我当时十分紧张,但在考场外候场时听见里面欢声笑语的,于是更紧张了……进去后,我坐在会议桌的一条长边上,对面坐着六七位老师。桌上扣着一张纸(其实是一段英文文献),老师用英语示意我拿起来朗读一遍,然后复述大意,中英文皆可。我就念了一遍,因为是段很简单的文献摘要,所以又用英文复述了一遍,放下那张纸再看老师们的表情应该算是比较满意……这里提示下,如果对英文没自信的同学,念的时候可以稍微放慢点速度,既能防止磕巴,又能同时看看内容,最后再抓记两三个关键词,用英文复述时就简单多了。

  然后就是各种提问。老师们完全没有架子,整场面试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可能因为我是生,所以老师没问什么专业问题,只是先问了我为什么学心理学和考研经历。我说统计和实验比较简单,发展和教育有点难学,这时一位老师(现在是我的导师)问了一句,“和你想象中的心理学不一样吧?”我马上说,没有,我早就知道心理学是这样的,只不过理解和行动是两码事。这也是事实。我的观点是,既然要考心理学研究生,就得对这门科学的根本有点起码的理解。你说自己的兴趣因弗洛伊德而起,这很正常;但是要到了研究生复试你还说觉得心理学就是弗洛伊德,那就真有点搞笑了。拿弗洛伊德举例子可能有点夸张,而且起码人家曾经科学过;但什么色彩心理学,什么灵修,这类东西比比皆是。如果看这帖子的同学有新接触心理学的,推荐你一定读一读《对“伪心理学”说不》。

  老师随后问我本科的科研经历。我没参与过什么正式的课题组,只是做过一些小的专题项目,就拣细节说了说;又说到我作为生的资质。我觉得这个问题很重要。每个生都应该想清楚两点:第一,你的专业跟心理学有什么共通点可以迁移?否则老师哪里有那么多时间给你适应?第二,你的专业对心理学研究有什么优势?否则老师凭什么放着受过本专业训练的学生不要而选择你?对我而言,作为物理专业学生自然要做很多实验,要修数理统计,也修过C语言,且平时用MATLAB也很多。总之我的感觉就是,除了英语以外,编程也是一项老师非常看重的能力,统计学亦然。感叹一下,现在学界对于统计方法的应用和创新真是花样备出,比复习时教材上的基础不知高到哪里去了;同时反思也越来越多。虽然一般都会有现成的工具,但是能多理解一些还是有好处的。

  最后我的导师问读没读过他的文献,我说只读过摘要,然后挑了几个关键词;面试就这样结束了。我应该是不到10 min就出来了,大概是因为男生会占优势吧(我之前的男生面试也很快),这点上我也有些惭愧;不过说实话作为一个工科院校学生,我真的很久没见到女生比例这么高的地方了……

  面试回来当晚就跟导师确认了录取,算是圆了多年夙愿。这里还想谢谢另一位老师,因为看好我的专业背景而在复试前主动约谈了我,让我受宠若惊。虽然最后没有选择他,不过真的很感激,在我最忐忑的时候给了我莫大的信心。同时也有点想吐槽下研办,通知里说复试后一周左右发布录取名单,实际上原来是七个工作日,又让人白白提心吊胆许久。

  决定考研前,一位学长就跟我说过:考研其实并不难,但最关键的是要能“坐得住”。想想确实如此。复习考研这几个月,是我阔别已久的规律生活。成周成月地每天坐图书馆,对贪玩的我来说,也不那么容易。说白了,真的就是细心,耐心,恒心,加上一些用心,让我走到今天这一步。

  对于专业英语,推荐几本书:

  《心理学专业英语基础(图示教程)》,是牛津出的一套丛书之一,上外引进,我还是看了物理版的才发现。内容是全英文,属于基础层次,涵盖几个主要的分支,有图表等。

  《牛津心理学词典》,也是牛津出的一套词典之一,是英-英词典,没有中译。这本我是后来才发现的,还没买,大型网店已经断货,TB上正版的都加价,有点小贵,不过质量应该是有保障的。

  《现代汉英-英汉心理学词汇》,张厚粲老师主编的。要说汉英互译,必须得是这本了。修订过一次,不知以后还会不会修订,毕竟更新太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