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文都比邻教研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考上研究生学姐,这位学姐大家可能都很熟悉,视障女孩,几乎看不到任何东西 ,本科为普通二本院校,她上岸中国人大则需要付出超过旁人百倍的努力,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她的上岸之路。

  一、基本信息

  我叫周文晴,本科就读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现被中国人民大学应用心理(专硕)录取,初试407分。

  系文都比邻312黄金班、复试钻石班学员,另学习过萧宵老师的《实验设计大题满分攻略》以及《高而基》、《阿范题》、《背多分》等书籍。另外,我是一名视障学生,几乎完全看不见。本科期间在一个由健全学生组成的班级里接受融合教育,获得过“国家奖学金”,六级495,除大四下学期外,学年成绩均为专业第一。

  我的复习方式主要是采用电子教材,在电脑或手机上安装一个读屏软件后就可以将光标指向的文字转换成语音,从而逐段、逐行乃至逐字听读,而正式考试时则使用盲文——一种用可触摸的凸点组成的文字。

  下文中我会尽量将视障学生遇到的特殊情况单列一段,以提 高大家的阅读效率。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考研经验,心理学考研经验贴,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考研

  二、院校选择

  人大心理学系从20年开始招收专硕学生,分为组织与健康促进、大数据心理学、公共管理心理学三个方向。另外,刚从官微上得到消息,22年有可能改为招收非全日制,并增设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方向。

  人大专硕的特色在于紧扣当下社会的需要,注重培养实践能力,除校内导师外还会聘请行业导师,而学费又相对低廉(1.5万/年)。同时人民大学作为985、211名 校,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适合侧重实践、渴望全面提升,或是愿意深度响应时代号召的同学报考。

  (1)参考书

  20年招生时人大心理学系官微“人大人心”给出了五本参考书:

  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人民邮电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第8版),戴维·迈尔斯,人民邮电出版社

  心理学研究方法: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舒华、张亚旭,人民教育出版社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第三版),张厚粲、徐建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测量学(第2版),戴海琦,高等教育出版社

  然而,后来那篇推文被删了,遂网传已生不测,实际上这几本书也是远远不够的。

  综合来看,个人参考过并且比较推荐的教材如下:

  ①普心、社心

  普通心理学(第4版) 彭聃龄:内容全面,逻辑性强,重要性毋庸讳言,建议直接用这本书对照教辅整理笔记,然后再以《心理学与生活》中的前若干章作为补充。

  社会心理学(第3版) 侯玉波:因为迈尔斯版也是侯老师他们翻译的,所以很多表述甚至例子都与迈版一脉相承,同时更为精炼,适合作为框架,而迈尔斯版对各个概念的影响因素、产生机制等分析更加全面。

  ②实、统、测

  心理学研究方法: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舒华、张亚旭:非常重要,个人感觉这一本的实验设计部分就把人大专硕会考到的内容覆盖得差不多了,另外数据分析部分一定要看啊,之前以为统计看张奶奶的就够了,结果今年一道关于数据转换的真题就源自这个部分。

  理论:普发社管人;应用:实统测临变;

  实验心理学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 朱滢:都值得参考,主要是涉及实验变量、实验设计的前几章,可以了解到实验设计的更多种分类方式,以及反应时和信号检测论,舒华版没有涉及。至于具体的心理学实验范式,若时间紧张,看比邻的《知识精讲》就足够了。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第三版) 张厚粲、徐建平:很重要,但更侧重计算方法,对理论部分的分析较少,例如人大常考的某两种统计方法的区别和联系,以及效应量方面的知识点涉及不多,必须配合其他教材或者通过网络查阅。

  心理与行为科学统计 甘怡群:比张厚粲版更加深入浅出,有助于加深对重点概念的理解。

  心理统计学与SPSS应用 邓铸:复试前用来学习SPSS的,每章都包括统计原理和SPSS操作过程两个部分,可以作为厚粲版的补充。

  心理测量学(第2版) 戴海琦 心理与教育测量(第3版) 戴海崎:理论部分更加深入,包含对经典测量理论的评价、概化理论、项目反映理论,以及各种测验类型的比较等。③其他发展、人格、临床、变态、管理,我在初试前只是配合着教辅以及《心理学与生活》的相应章节整理过笔记。

  此外特别建议去简单了解一下情绪领域和语言领域的经典概念或新概念。

  (2)真题

  此前包括名解、简答、论述三种题型,21年又增加了选择和连线,总体而言考察内容不算偏,但灵活性、综合性很强,拿到试卷的时候差点以为是学硕的卷子。不过有不少旧题重现的情况,所以往年专硕乃至学硕的真题仍然是复习的重点。

  (3)报录比

  20年报名人数不详,复试线375,进复试20,最终录取16;

  21年报名人数594,复试线390,进复试24,最终录取21。

  三、初试复习

  我从19年8月着手准备,最初是按照312复习的,20年1月决定考人大。一天中分配给各个学科的时间大约是:英语2.5小时,政治2.5小时,专业课6小时,自始至终如此。

  (一)英语

  1.基础阶段:2019.9-2019.12

  (1)做真题:

  为了对考研英语有一个最直观的认识,我在开始复习英语的第一天,完整地做完了2005年英语(一)。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完型错9、阅读错10、新题型错3,和我的目标状态相去甚远。

  PS:请相信人的潜力真的挺无限的。我的英语必须用盲文试卷模考,由于盲文读写速度相对较慢,视障学生的考试时长可以延长50%(也就是从原先的三个小时延长到四个半小时),然而我至今依然记得我的第一份英语试卷竟然做了八个小时。当时我特别绝望,甚至以为自己或许永远也不可能在规定时间内做完一份卷子了。

  因此在此后一年半漫长的岁月里,在尽力提 高正确率的同时,我时刻不敢忘记“加速加速加速”,甚至每天会专门抽出20分钟练习右手的盲文摸读速度。于是,就以阅读理解为例,从最初的一个多小时做完一篇,到考试前两天的不到五十分钟做完两篇,最后我终于在正式考试的最后一秒,写下了我的最后一个单词——真的。

  (2)刷单词:

  我用最初的30天,对着单词书把单词表全部捋了一遍,手动增加了书上提到而单词表中没有的含义,然后就每天花半小时看两个list,三周过一遍。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考前最后一天,当然也会以稍低一点的频率带着看一看基础词汇和边缘词汇。常常有学弟学妹问我,单词记不住怎么办?我的经验是不用刻意记拼写,反复、快速过很多遍自然就认识了。

  PS:大可深度“私人订制”。由于盲文印刷成本高,现成的电子书难找,我常常需要请朋友帮忙把纸质书扫描成pdf,再将pdf通过OCR识别软件转换成可编辑的Word或txt才能阅读,所以我是在记事本里逐词或逐个字母听读背诵单词的。中间有一段时间,觉得按照词义分类的方式记忆不够系统,就手动将单词表调成了ABCD的顺序。到后期还会将相对陌生的单词复制到一个txt里,每背一遍都能删掉几个,最后就剩不了多少了。

  2.强化阶段:2020.1-2020.4

  (1) 做专练:

  往后从06年到10年的英语(一),被我拆成了完型、阅读、新题型、翻译几个专题分别练习,每做一篇文章都会给自己少掐点时间,逼着自己加速。

  (2) 记笔记:

  一方面是记录真题中不认识的单词以及解析里提到的答题技巧,另一方面是把每一种题型的注意事项用最个人化、最精炼化的语言总结下来,经常翻翻以形成内隐记忆,例如:

  (3)背作文:

  背范文,先是每天背一篇,循环几轮;再是每天用盲文默写一篇,循环两三轮;最后又恢复到只背不默,一直背到考前。

  3.冲刺阶段:2020.5-考前

  (1)刷真题:

  每隔两周的周六下午,计时模考一套真题,基本上按照从11-20的英语一到10-20的英语2的顺序,确保20年的英语二在考前两周左右做完,然后会把历次的成绩总和到一个excel里(其他科目也是)。

  (2)对解析:

  平时周一到周五的时间则用来对解析、记笔记,错的题属于哪种类型、为什么错,也会一并记录下来。一份真题做完之后至少会再看四遍。其实最初很长一段时间正确率一直没有多么明显的提升,可是一旦过了某个临界点,好像是从做英语(二)开始,速度和正确率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

  (3)写作文:

  一开始会单独写几篇作文。后来就是和真题一起做了。

  (二)政治

  1.基础阶段:2020.5-2020.7

  (1)听课:

  在那段时间,听课几乎成了一天中最 快乐的事儿,基本上是按照二至三周搞 定一个专题的速度。另外推荐大家直接从强化班开始学习,这一轮最细致最 全面。

  (2)刷讲义:

  通常每天是按照“看昨天的讲义→看今天的讲义→听课并在讲义上记笔记”的顺序学习的,喜欢把最轻松的内容放在最后hhh。

  2.强化阶段:2020.8-2020.11

  (1)继续刷讲义:

  我的讲义反复看过许多遍,速度越来越快,最后差不多是两周过一轮,一直到考前两周。

  3.冲刺阶段:2020.12-考前

  (1)背大题:

  政治复习中我唯独将分析题答题材料打印成了盲文,考前两周把自己关在图书馆的一个小房间里,正式开始大声朗读、背诵。结合市面上的资料,整理出一份自己感觉最 全面、精简的资料。

  (三)专业课

  1.基础阶段:2020.1-2020.6

  (1)看书:

  此前几个月我是按照312的书目复习的,决定考人大后,大概按照每天一章的速率看了上文中提到的参考书。每天大概是“对着书整理昨天的笔记→做昨天的阿范题→看今天的笔记→看今天的书”这样一个顺序,以此循环。

  PS:笔记实用最重要。我最初整理的时候各种“强迫症”,如果每本书的序数逻辑不一样,我必须手动统合成一个包罗万象的框架,甚至每一句话都会琢磨一下有没有需要删减的词,整个版面差不多可以出版了。但后来发现这样条理虽然清晰,但效率很低,也会无形间忽略一些重要内容。

  (2)听课:

  坦白说我之前课听的并不多,因为总觉得看书更有效率,但对赵老师的课印象很深,尤其是统计讲解得非常深入浅出、有条理。让我这个由于读屏软件不方便读公示有点跟不上本科统计课的孩子,仿佛一瞬间豁然开朗了一样。

  2.强化阶段:2020.7-2020.9

  (1)背笔记:

  整理了普、社、实、统、测、发、人格、临床、变态、管理的笔记,基本上两周过一轮,同样是直到考前。

  PS:大纲、关键词辅助记忆。作为视障学生只能一行一行地听读,很难根据标题字体的变化形成框架,所以我通常会把各级标题复制出来,粘贴到一个记事本里形成一级大纲或者二级大纲,背诵的时候便会时不时看一下大纲。同时会把需要背诵的知识点浓缩成几个关键词,补充到大纲里面,例如:

  (2)做补充:

  每一轮背诵的同时,都会配一本参考教材或者教辅,看看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就这样,笔记越滚越完善。

  (3)刷题:

  由于此前人大只考过主观题,我会将人大的历年真题加上专硕习题册中其他院校的真题对应着笔记的科目和章节,整理成一套属于自己的习题册,然后完整地把答案写了一轮,又口述了两轮(其中人大的真题会先空着,留待模考用)。

  3.冲刺阶段:2020.10-考前

  (1)模考:

  隔两周做一套人大真题,同样是自己给自己算分,后期和英语、政治一起做了三次全真模考。频繁的模拟考试使我能够始终处于高唤醒状态,对考试时间的把握比较从容,也更有心理准备去应付考试过程中的意外情况。

  PS:关于时间管理。由于视障学生需要延长考试时间,上午和下午的考试之间只间隔了一个小时,我在学校图书馆模考的时候,经常是提前请同学把饭带回宿舍,一点钟做完赶紧一路狂奔到宿舍吃饭、午休,再一路狂奔回图书馆,后来想到正式考试那天很可能来不及睡觉,就索性只是在桌上趴一会儿。

  (2)看文献:

  研读了人大各位老师近几年发表的论文。建议大家除了导师之外,还可以看看专业方向的代表性文献,尤其是有关某种新型研究方法的综述,这样一来即便问题还是很基础,答题时有文献做支撑就会更加直观、专业,比如人大考过两次的“共同方法偏差”,就可以举许多研究案例。这个阶段还参考了文都比邻《背多分》,其中的许多背诵口诀,对于应试还是很有帮助的。

  (四)考场上

  尽管已经模考了很多次,正式考试的情绪状态还是与平日有所不同。印象最 深刻的是拿到人大专业课试题,发现增加了那么多新题型的时候,原地蒙了三秒钟。之前早已习惯的时间分配方式是不能用了,当时,我果断空了一分钟左右的时间什么都不做,仔细计划了一下几点钟之前应当至少做完哪些题,这使我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虽然需要手速更快,但总体上还是比较从容的。

  四、复试经验

  我在初试结束两周后开始了复试的准备。由于复试远比初试信息量更少、更难以预测,我用最初的几天时间,想尽一切办法搜集了有关人大复试的经验、笔记等,汇总到了一个记事本里,方便随时翻看进而制定出自己新阶段的学习计划。20年人大的复试内容包括专业课笔试、英语笔试、专业课及综合素质面试、英语面试,21年只有面试。

  (一)英语

  (1)听力和发音基础:

  最初两天看了看英语中的连读、重音等技巧。此后,每天先在“英语听力APP”上跟读15分钟的VOA或经济学人,完全不暂停的那种“影子跟读”,算是“热身”;然后精听一段六级听力,对照原文逐字跟读,并注意纠正发音。

  (2)急性口语训练:

  准备了20余个常见英语问题的答案,每天大声朗读,直至能够背诵。另外每天还会随机抽一个没有准备过的问题,在两分钟之内思考并回答,用来锻炼急性表达能力。

  (3)专业词汇学习:

  看了文都的《心理学英文词汇白皮书》以及《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最后的专业术语表,另外会时不时地加入一些在文献上看到的与专业方向相关的词汇。

  (4)文献概括和翻译:

  系统阅读了几篇完整的英文文献和30多篇英文文献摘要。为了物尽其用,我通常是2分钟内读摘要→1分钟内概括大意→20到25分钟翻译,然后再背诵5篇、读熟若干篇,以便积累专业语法表达,把一篇摘要用到了淋漓尽致。

  (二)专业课

  1.基础阶段:2021.1-2021.2

  (1)看书:

  我意向报考组织与健康促进方向,看了车丽萍、秦启 文《管理心理学》、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精要》、马金斯基《心理学与工作》,并分别整理了笔记。

  (2)看文献:

  每天精读三篇文献,包括人大老师的文献、专业方向的其他综述类和实证累文献,并记笔记,由此对于研究方向的一些新理论新概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是阅读教材所不能替代的。

  2.冲刺阶段:2021.3-考前

  (1)背笔记:

  包括初试各科的笔记以及此后增补的书籍、文献笔记,还挺多的,至少过了三遍。

  (2)答题:

  整理了一份可能被问到的题库,分为基础知识类和研究方法类,每道题都会像正式面世一样,只给自己十几秒钟的准备时间,然后在两分钟之内说出答案,不管说成什么样子。

  (三)综合素质

  (1)问题准备:

  中文的综合素质问题也准备了20多个,过几天就会从头说一遍。

  (2)模拟面试:

  我的挚友几乎每晚都会按照正式流程给我面试一次,同时我还请了心理学专业的老师和精通英语的老师,文都复试钻班的模拟面试也为我提出了不少宝贵的建议。总共30余次模拟,让我始终能保持较为从容的状态。

  (四)考场上

  真正面试的时候,流程比我想象中更为标准化。

  在此给大家提几点建议:

  (1)考前尽量各个研究方向的知识都有所覆盖,不能仅局限于自己选择的方向;

  (2)个人感觉,比起出身,人大老师更以实力和潜力论英雄,建议大家还是主攻专业课和对于热点问题的看法,不必太偏重于展示自己此前的成绩,不见得有机会的;

  (3)除了英语,答题之前可以多准备一会儿,不用担心尴尬,平时模拟的时候就可以这么练;

  (4)关于咨询学长学姐,问题切记精准,网上明显能查找到的就不用问啦,这样会同时尊重你和对方的时间。

  五、写在最后

  不知道以往分享经验的学长学姐是否也有这样的感受:尽管明知道自己写下的文字不过只是学弟学妹采撷的千万条经验其中之一朵,还会经过每个人各种各样的加工、整合,但总会觉得再多说一点点,后来者仿佛就可以少走些弯路似的,因此只觉纸短情长。

  但实际上,我在真正落笔时远不如想象的那般挥洒自如,因为这实在是一个容不得太多情趣话,时刻需要“坚韧如丝、心细如发”的过程。

  然而,万不能因为一时的苟且而不去瞭望那更遥远的星空,这就回到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厘清考研的根本目的。于我而言,考研的目的不止是让我在特定领域能够聊以谋生乃至小有作为,而是更全面地塑造自身,终能支持我对社会的福利、文化的绵延、精神的信仰承担一份责任。所以,即便在每天不下十个小时的备考期间,我依然会在午餐后准时投入课外阅读,借此保持着对日常琐事的超越,同时还会每晚坚持记日记,争取让每一天都过得有所布置、有所审视。总而言之,考研真的是一件“既要仰望星空,又得脚踏实地”的事情。

  希望你相信自己,并且相信相信的力量。